什麼男子氣概?他們被鎖在櫃子裡的性向 | 同志文學《孽子》遇上舞台劇 2020

voffair
13 min readOct 20, 2020

DISCLAIMER 聲明 // 本篇文章為看了白先勇《孽子》2020 舞台劇後,純為個人學習以及分享為初心而編寫,無商業合作。

〇、前言

對九〇後出生的我們來說,Instagram 限時動態變成我們關心朋友圈的主流方式,那天我發了一張台中歌劇院大劇院的場景,引來了幾位好友的關切,好奇著去劇場看什麼。

這是當我和朋友們說那是去看音樂舞台劇,尤其又是白先勇老師的作品時,大家微微生硬的第一反應,好似在說勉強可以了解看看。但有趣的是,當我分享完這部劇是怎麼呈現的,還有其中的議題後,朋友們才又感到還蠻吸引人的。(如果這不是二度敷衍的話😂)

我就在想呀,不論最終你所認為好或不好,假使一開頭我們抱著的是給自己個機會體驗看看,都將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穫。所以今天寫這篇文章是 希望能讓原本認為文學、音樂劇很無聊的人們,換個角度去端看,甚至下次能有個買票去參與這類活動的動力。

表演開始前留下的唯一的影像

一、劇場體驗不只是看劇情

1. 當天遇到了什麼樣的觀眾

「那群是Gay,那個外國人也是。」我的同志雷達好友冷不勝防地在身旁精準細語著,你們不知道的是他口中的那些人離我們可有五公尺的距離吧,因此我用讚嘆回禮他。

原本朋友認為說這天來看這部劇的人八九不離十都是圈內人吧?我反射性地半信半疑。然而,真的永遠都有一個BUT,現實總是能贈與我們許多驚喜。當天確實可以觀察到有隻身前來的同志朋友,也有成雙成對的戀人,有男有女。

不過我也見到了穿著運動服的學生們、打扮得像文青的女孩、異性戀的情侶,還有勾著手攙扶彼此的婆婆媽媽們,甚至更有所謂的直男也出現在觀眾席當中。

老實說,這和每個尋常日子裡,我們去看電影時遇到的人差距並不大。我們看似相同,一個個人類的軀殼樣貌,但在社會的價值觀下,那揪心的拉扯不知該有多痛?

其實不該有差距,性向也不是劃分你我善惡的標準。

觀眾裡頭或許有試圖用行動去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我腦中閃過許多幻想劇情,他們是怎麼發現這裡有這場表演?是否用那雙皺皺的手親自買下這張票坐在這裡?

在看完上半場後,我雖然坐在離舞台幾百公尺遠的四樓,甚至忘記戴近視眼鏡,但仍然有接受到舞台劇的渲染,好似能體會到同志們的苦楚和壓力,更因為知曉這於我而言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感同身受,讓人意識到萬分的無助。

光是這點,對我來說這部戲已經是成功的了。

©《孽子》2020 舞台劇片段 / YouTube

2. 舞台上發生的一切

(1) 不僅是唸出劇本

解析《孽子》:【演員詮釋篇】張耀仁│張逸軍

「昨天,台北市的氣溫又升到了攝氏四十度。」

一句經典的開頭從演員口中說出來,張耀仁飾演的阿青話說得輕柔還有些顫抖,這個善良的好人。

不難預料白先勇老師的劇本台詞非常文學,一段看似敘述公園景色的文字,其實暗藏了阿青剛被老爸趕出家門後鬱悶又複雜的情緒。演員必須花時間心力認真揣摩情緒,還要將太過書寫感的字句自行轉化得口語點,不然觀眾可能會感到霧煞煞。

除了琢磨要用什麼情緒語調,字句的大小輕重,演員還必須對他的角色做足研究,這點跟做設計蠻雷同的。張耀仁除了將孽子的原著、連續劇參透完,還將相關的影視作品看完,接著又去找好幾位同志做訪談等。

看到張耀仁圈畫多次,充滿手寫筆記的腳本那刻,便知曉一二。

©解析《孽子》:【演員詮釋篇】張耀仁│張逸軍 片段

(2) 若只能用姿體演繹

另一個角色由張逸軍飾演的阿鳳,被形容成一位任誰都難以駕馭的火鳳凰,就連他的愛人最後因為得不到這段戀情也失控了。但其實阿鳳在這部故事當中,一直都是個傳說中的人物,透過別人的話語傳達出來的一個靈魂記憶。

這個如鬼魂般人物的造型設計也和其他角色有巧妙的不同,其他角色基本上就是很日常的裝扮,例如校服、警察制服、白襯衫黑牛仔褲、花花的復古搭配等。然而阿鳳卻只披了一件黑色襯衫,扣子直接就不扣了,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肌膚,下身著了件大紅色長褲,赤腳奔跑、翻滾在舞台上。

正如阿鳳的角色定位一樣,這造型塑造了狂放不羈、敢愛敢恨、情慾流露的象徵味道,他的肢體舞蹈表演除了偶爾的纏綿外,更多的是逃跑、摔倒、彈開,阿鳳似乎每盡情展現一次自我,就會被社會傳統苛刻的眼光用力刺上一刀。或許長褲的鮮紅色並不是熱情或慾望,而是滾燙的鮮血。

©《孽子》2020 劇照

在這場表演當中,阿鳳是全部重點人物中唯一一個沒有台詞的,推測這是個特別的刻意安排,讓張逸軍只能用身體去揣摩阿鳳這個角色,也讓我們無法真實從他自身去了解這個角色在想什麼,多了一分謎樣的感受。

當你失去了言語,肢體便是無法遮掩情感的一種形式。

張逸軍曾經是太陽劇團裡的一名表演者,他也表示這次的角色十分具有挑戰性。當阿鳳與愛人的那段空中表演結束,有默契般地安靜了片刻,下一秒觀眾席響起來此起彼落的鼓掌和歡呼聲。

©《孽子》2020 劇照

(3) 三次文學轉譯

解析《孽子》:【文學轉譯篇】 從小說到戲劇文本到舞蹈呈現

其實我認為比起關在劇院裡的表演,解析影片中演員舞者們實地在公園裡的肢體表演更為生動。表演藝術不僅止於人的身體本身,還攸關整個身處的環境互動所致。

將文學作品轉成戲劇文本其實就要費一番功夫了,接著還要轉換成舞蹈做穿插,光想就感到相當抽象。以作品中孽子們在舞台上的群舞為例,白老師要求要有圍繞著蓮花池轉呀轉、轉呀轉的,所以還真的有段一群人繞著蓮花噴水池奔跑。

看到這幕的當下,我起初是感到有些滑稽,但隨著停止奔跑繞圈後,舞蹈開始疊加,他們一個個試圖往空中抓取什麼,或向前做出賦有攻擊性的動作,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是在不斷地試探、衝撞社會上的體制。

他們身上繽紛色彩的服裝,加上舞台的燈光投射,像極了充滿活力的彩虹光。

©《孽子》2020 劇照

3. 劇場與我們的距離

這邊因為我自己好奇的關係,所以查了一點點劇院的歷史,不過發現實在是太悠長,一時半會兒是研究不完的,就挑了最有共鳴的近代史,來簡單了解。

二十世紀時,劇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就我的理解是變得更多元化。這場戲劇改革主要先發生在歐洲和北美,而後誕生了新形式的劇院發展,包括注重自我意識和創新的現代主義、熱衷放大主人公苦難的表現主義、相對不重視細節的印象派、帶有儀式性和社會意義的政治劇院,反資本主義的實驗劇院,甚至是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等等劇場表現。[1]

最值得關注的是二十世紀後二十年不斷挑戰社會上原本既定的框架,例如至今仍爭議不斷的性別理論和鼓勵人們批判思考的後現代哲學,運用表演來面對觀眾的價值觀與假定看法,雖然引起了社會的質疑,但同時也觸發大眾去思考不同面向。[1]

就如同今天這個2020版本的孽子,受到帝國的瓦解以及後殖民理論的不斷發展影響,白先勇老師便利用了自身的文化底蘊,以及經歷身處過的時代社會元素,甚至是受到英國近代音樂家 Benjamin Britten 的影響,而後創造出這個作品。

©《孽子》2020 宣傳影片

二、白天需要隱藏的身份

1. 孽子的時空背景

「公園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從不真的完全屬於男同志,一旦異性戀誤入,男同志往往停止情慾互動,裝作「正常」的樣貌迴避。不僅如此,從戒嚴時期至今,警方以多種法律藉口涉入,試圖瓦解這個夜間王國。即使有警方時不時的監控,又有網路交友的興起,公園仍舊屹立不搖,永遠有那個灰暗角落,也永遠有那個守株待兔的人。」 — 姚惠耀 [2]

《孽子》的故事年代發生於1970,因此不難理解當時的同志的內心該有多艱難,那個年代更是禁錮了這些靈魂,衍伸了數不清的悲劇。身邊的人們透著厭惡的眼光、冷言暴力地無法包容接受,更不願去理解的情況下,他們無地自容,有的選擇隱藏身份,有的不斷地逃亡,甚至因為這種窒息的社會框架而了卻性命的,也不佔少數。而到生命結束的那刻,響起兩種聲音:

「那個孩子真是不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麼這麼不愛惜生命!孽子!」

說出這種話的人們又知曉那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嗎?

「是我害死了我的孩子⋯⋯」

老話一句,不是當事人絕不要自以為是地拿語言作為傷人的武器。每說一次就像在他們的心口上灑鹽般,那是我們此生都不會想要有的感受。

2. 重新定義男子氣概

在看完這齣舞台劇以後,我和朋友說我想寫一篇關於這部戲的心得,以及談論到同志議題,他當時推薦我去讀最近雜誌《GQ》的性別議題系列,以質疑「男子氣概」為主題發想,我發覺這個企劃很有意思,也分享給你們。

© GQ Taiwan

男子 氣概的男子是否該去掉呢?我認為可以去掉。

氣概(名詞)是正直、豪邁的態度,不管男生女生都能擁有自己的氣概。

例如《孽子》當中有一位心中住著女人的男配角 — 小玉,他很有可能會說自己如花似玉,面對人們時對自己特有自信,最後他跑去日本追夢了。重點是我認為他是個有氣概的人,他對身邊的人事物都是感愛敢恨,喜惡分明,那種第一時間會站出來捍衛自己主權的人。這若不是氣概,是什麼?

推薦相關讀物:

【Gender Blending】性別模糊從非主流到主流!關於男裝的時尚趨勢:撕下「陽剛」的標籤,才是擁抱真正的穿搭自由! 【GQ Story】再定義新男子氣概,AKIRA:「與其用權力控制,『體貼』才是男人該有的樣子。」 菲董登《GQ》談男子氣概:若每個人能深掘內在的同理心,我們就能擁有更好的世界 男裝女裝界線越來越模糊?!關於服裝進化史:其實珠寶、蕾絲、高跟鞋最早都是男生專屬!

三、偏見讓我們失去了解的機會

當人表現出沒興趣時,其實我能夠理解,例如小時候的我對閱讀並不感興趣,如果不是班導師逼我看的緣故,我才不會看孤雛淚呢,光看著封面就想打瞌睡,別鬧了。

不過我到現在都還依稀記得一些孤雛淚的內容片段,他不好看嗎?好看,他是有價值的,只是當時的我在認識它之前,就先給它貼上了「我對他沒興趣」、「感覺就很無聊」、「我寧願…」的標籤。這就是偏見吧?(有趣的事實:在我大學畢業以後正式推翻了「閱讀很無趣」的這個想法。)

***以下此段有雷,如果你還沒看《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可跳過***

© CAROLE BETHUEL/NETFLIX

近期在 Netflix 上有部攀上熱門話題的美劇,由愛情事業兩得意的莉莉 * 珍 * 柯林斯 (Lily Collins) 主演之 《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第一季當中,有個熱愛批判和閱讀的哲學教授,正是一個借鏡。

一開始這男人的學術思想或許讓女主角艾蜜莉感到相當性感,但就如朋友們常說的「還要觀察」,我們旁觀不難觀察到:

  1. 他說自己絕對不跟家中沒有書本的女人做愛 🙄
  2. 見到艾蜜莉朋友們時,不顧他人情緒地踐踏批評
  3. 只顧貶低自己不喜歡的作品,並不帶同理心地稱對方在浪費時間

他不但給自己的世界觀設了限制,我們對他也產生了狂妄自大的深刻負面觀感,和這樣的人格特質相處往往會走向自信消磨的迴圈。

最終呢?他獲得艾蜜莉的一根帥氣中指。

***以上此段有雷,如果你還沒看《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可跳過***

後記:

那天舞台劇的最後,觀眾們得到一個驚喜,見到白先勇老師三步併作一步地走上台,工作人員匆匆地遞上麥克風,雖然我已經不記得白老師說了什麼,但那白髮蒼蒼卻健勇快樂的那個狀態卻印在我的腦海裡。

現年八十三歲的他,透過文字寫出了許多經典故事,小人物和社會議題被投射了出來,他躺在我們的國文課本裡,他存在於某個劇場表演,他的意識形態潛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或許白老師也不希望再見到社會悲劇發生,試圖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最後選擇了用他最擅長的寫作。反同人士或許會認為我們濫用文學、藝術、法律、教育、傳播等散播,違背了他們所認知的道德倫理觀。我知道他們有想要捍衛的事,但我更相信讓多元且真實的資訊、聲音流動在社會上,並教育閱聽者們不要馬上相信所見所聞,而是學習獨立辨別的能力,才不會失去身為人的意義。

我想,人文藝術更催化了這個世界的包容力。2020年初起百老匯聯盟(Broadway League)宣布 百老匯關門至2021年6月[3],反觀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有多幸福,並沒有被剝奪欣賞劇場的權利。 希望大家知道這些藝文活動普遍或者全部都是需要你我的支持才得以繼續營運、創作下去,當人們的參與度愈高,這個環境就會隨之變好,對美的鑒賞力也將會自然形成。

四、選曲時間

盧廣仲 Crowd Lu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 Official Music Video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電影主題曲)

Oublie-le 好幾次我告訴我自己

Je t’aimais 刻骨銘心只有我自己

盧廣仲演唱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同時是今年由陳昊森、曾敬驊、邵奕玫所主演的同名電影主題曲。老實說我對這首歌並沒有特別的情感反應,猜想是電影主題曲的關係,這首歌很顯然地有著流行音樂的高傳唱度。不過當然也有朋友很激動地跟我分享這首歌超級無敵霹靂好聽。我的吉他老師曾經說過音樂並不是愈複雜就愈厲害,簡單的和弦只要配上合適的色彩,就會很悅耳、具有音樂性,甚至感動人心。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

不過今天會特別提這首歌,有個更重要的原因: YouTube 底下的留言區。

這個官方MV的底下像是集結了一篇篇華語散文故事,互不認識彼此的人們讀完對方的故事,並互相留言加油按讚鼓勵。

©截圖來自YouTube留言區網友的故事

即便我們今年見到了許多因為網路霸凌而殞落消散的人們,大家都相當心痛又憤慨,憑什麼濫用言論自由躲在螢幕背後攻擊、冷嘲熱諷他人的努力。

當我見到這留言區一篇接著一篇的心情文章後,雖然我只是大概滑了一下並沒有讀完,但大部分都是很正向的文字,並且真情流露。那一刻,我感到世界並沒有太糟,更應證了「如果多一分包容會不同。」

最後的最後,補充個最近剛得金曲獎女歌手的 魏如萱 翻唱版本:恭喜娃娃!

魏如萱 waa wei —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盧廣仲) cover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主題曲】

--

--